欢迎访问察北家纺网

win7硬盘分区(电脑磁盘如何分区)

频道:科普故事 日期: 浏览:1255

       “万年长春——海上千年书画国际学术研讨会”近日在中国美术学院举办。

       这一研讨会也是2021年引起广泛影响的上海博物馆“万年长春—— 上海历代书画艺术特展”的历史再延伸,是当年上博“万年长春——海上千年书画国际学术研讨会”的下半场。来自包括上海博物馆、故宫博物院、中国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广东省博物馆等22 家单位,计37名海内外专家学者,以线上和线下的多元形式参与此次学术研讨会。其中,有学者聚焦具体书画作品的鉴藏、真伪考辨,也有学者关注不同历史时期上海地区的书画创作,还有聚焦书画作品及其背后的文人雅集、交游唱和等。

       上海博物馆2021年“万年长春—— 上海历代书画艺术特展”中的展品: 元代李升《淀湖送别图卷(局部) 》上海博物馆藏

       “万年长春——海上千年书画国际学术研讨会”现场

       此次研讨会由中国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主办,上海博物馆协办,中国美术学院中国书画鉴赏研究中心、中国美术学院艺术史学研究中心承办,是中国美术学院与上海博物馆长期开展学术交流和合作的见证。

       中国美术学院院长高世名在开幕致辞中表示,“海上千年”是一个多元语境,是一个拥有千年历史积淀的上下文,促使我们在绵延千年的中国书画史语境之中去重新审视和理解上海在中 国近现代艺术史中举足轻重的非凡价值与地位。晚清以来的上海蕴含着中国现代性的开端,无数的观念与形式、各种多样的东西方艺术史、文化史在这个大剧场里不断交替融合、冲突生发。这里的上海,既有众所周知的“海上诸名家”、也是吴昌硕、吴湖帆、黄宾虹的上海,见证了中国美术学院的创办者们在沪杭两地之间不断往来、彼此交流与切磋的历史踪迹。这里有最传统的传统派、也有最开化的西化派,是最激烈的中西思想交锋的阵地,是张爱玲、鲁迅、茅盾的上海, 是左联、决澜社的上海,更是星星木刻的上海,对艺术创新、经典国粹的保存, 艺术革命和革命艺术都在这个历史大剧场上演。上海作为中国画史的“核心现场”, 有着无比丰富的意蕴,是一个绕不开的地方,是一个伟大的摆渡者,更是一个中介。对上海艺术史的研究注定将会影响和改变我们对于整体中国艺术史历史大叙事的理解与认识。

       上海博物馆副馆长陈杰在开幕致辞中表示,作为同时拥有千年文脉的两座城市,杭州和上海之间虽然相隔百里,但是在文化上具有很紧密的联系。从北宋时期的苏轼、米芾,到元初的赵孟頫,元末的钱惟善、杨维祯,到晚明的董其昌、蓝瑛、陈洪绶,再到民国时期的吴昌硕、黄宾虹、潘天寿,以及杭州国立艺专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的相继成立,杭州与上海的文化联系跨越千年,始终相依。中国美术学院和上海博物馆已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在资源共享、学术共融、人才共育、平台共建、文创共赢等方面达成了深厚共识。本次海上千年书画国际学术研讨会,是合作协议的重要内容之一,不仅沿续了历史的佳话,同时也为推进艺术文化研究提供了广阔的视野和机遇。

       据悉,此次研讨会持续两天,划分为六个演讲专题。

       “万年长春—— 上海历代书画艺术特展”展出的晋代陆机肖像,陆机长期居于松江华亭,临刑前有“华亭鹤唳”之叹

       专题演讲一 主要围绕上海博物馆所藏的几件具体书画作品,对相关的鉴藏过程、 书画的真伪、艺术水平的高低进行层层深入的细致考辨与追踪考察。本场的发言人及题目分别为:任文岭《以意为之,自成经典——董其昌小楷〈乐毅论〉卷考 论》、施錡《再论杨维祯〈行书真镜庵募缘疏卷〉》、杨少青《沈辽〈行书动止帖 页〉考辨》、梅雨恬《品鉴追踪:吴湖帆对戴熙作品的寓目与家藏》、金一格《杜 琼〈南村别墅图〉册鉴考二题》。本场的主持人为上海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李鹏,评议人为上海博物馆书画研究部主任研究馆员凌利中。

       明 杜琼 《临王蒙太白山图》克利夫兰艺术博物馆藏

       专题评议人凌利中表示,本场发言嘉宾紧扣“海上千年”展品、其中三篇文章都是围绕上海博物馆藏品展开,“万年长春——上海历代书画艺术特展”将从之前的临时主题展,在未来变更为永久常设展“海上书画馆”,今日之学术探讨将为未来文物的诸多研究、策展提供珍贵的学术资源。研究美术史无非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在回答是什么,二是在回答为什么,本场学者集中回答了是什么的问题, “判优劣、定真伪、明是非”,在详实考证的细节上十分出彩,学术火花碰撞激烈,受益良多。

       专题演讲二 主要关注不同历史时期上海松江地区的书画创作、鉴藏活动。本场的发言人及题目分别为:邵彦《棱镜下的收藏家——另只眼看吴湖帆》、盛洁《元末画家马琬书画艺术浅说》、徐莺《虚斋收藏与民国上海的书画活动》、孙田《无益的清课:孙克弘玩石、画石、蓄石综考》。本场主持人为中国美术学院陆一中,评议人为中国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教授吴敢。

       评议人吴敢表示,区别于上半场凌利中所谈及的“博物馆式的研究方法”, 本场四位嘉宾的精彩发言为我们呈现了更为丰富多元的研究方法与路径。邵彦聚焦于吴湖帆的三件典型伪作,采用经济学、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展现了有挬常识的 “别样吴湖帆”。徐莺对民国时期《申报》“书画展览会”一词提及频率进行了数据检索统计,将“关键词检索”相关统计学的方法应用于对民国上海书画买卖交易活动的研究当中,此方法虽不一定适用于具体的书画研究,但对类似“展览会” 的研究运用无疑是令人信服的。盛洁对元末画家马琬书画艺术的研究体现了从徐邦达先生到王连起先生以来,一以贯之的中国传统书画鉴定与研究的方法。孙田对孙雪居玩石、画石、蓄石的综合考察,则体现了中国美术学院美术史研究的脉络与框架。面对纷繁复杂的研究方法和多元化“视角切入”的研究路径,一方面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新的可能,但是另外一方面也使得我们思考如何让我们的研究更具整体性、客观性与价值性。从自身的感悟而言,面对研究对象就是要求我们要发乎本心,就是要做到陈寅恪先生所言“理解之同情”,不断接近“真相之真相”。

       研讨会现场

       专题演讲三 主要聚焦具体书画作品及其背后所被历史湮灭的雅集活动、书画合璧形式的居所雅集创作、明人日常交往的书信札记、对前代画家的不断追思和临摹共同揭示了丰富多元的文人生活图景。本场的发言人及题目分别为:陈波《钱 选〈秋江待渡图〉元人题跋发覆——元末海运、庆元倪氏与元季浙东士人的用舍 行藏》、蒋方亭(中国香港)《彭泽风烟入晋陶——元末明初吴淞及周边地区诗书 画合璧式居所图初探》、沙彪 《〈行书致朱察卿札页〉小考——兼论文徵明与朱 察卿的交往》、迪米 KOTSIFAKOS DIMITRI ALAIN(比利时)《金铉和他的渔父图》。 本场主持人为中国美术学院卢雨晴,评议人为中国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副教授张书彬。

       明 文徵明《行书致朱察卿札页》上海博物馆藏

       明 金铉《渔乐图卷》 私人藏

       评议人张书彬认为,陈波用清晰的历史学考证的方法,对浙东士人的雅集活动进行了有力呈现,用书画题跋拓宽了我们对传世绘画的再认识,让我们看到了时代剧变下,元末浙东士人的复杂心态。蒋方亭聚焦“书画合璧”,通过雅集活动的画面本身、前后流传因缘、装裱形式的变更,为我们重新审视此类传世“雅集作品”提供了新思路与新途径。沙彪细致严密的考证,用明人书札题跋弥补了传世史料的不足,进一步丰富了书札独具特色的书学价值内涵。迪米围绕金铉《渔乐图卷》大量画面图像的细致对比,对不同本子“渔父形象”、山水结构的比较 分析,为进一步思考画家绘画时临摹范式的继承和摒除提供了借鉴意义。

       专题演讲四 主要围绕具体作品,通过多方面的详实材料,对各种问题进行推断、 考证。本场的发言人及题目分别为:苏坤《董宜阳与曲水园——〈文嘉曲水园图 卷〉研究之一》、陆一中《张弼〈铁汉楼帖〉窥管》、曹蓉《传统记忆:明代的山水画稿与山水画知识》、白亦辰《吴湖帆藏〈李靖碑〉研究》、朱行润《赵孟頫〈行 书止斋记〉中的“止斋”身份考》。主持人为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副社长周翔飞, 评议人为中国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教授任道斌。

       元 赵孟頫《止斋记》 上海博物馆藏

       专题演讲五 主要通过具体个案的分析,对海派画家任伯年人物画成就、法国皮埃尔·维涅尔水彩画在上海教学的引进与传播、《富春山居图》的流传经历以及 明代何良俊的书学思想进行再探究。本场的发言人及题目分别为:钱玲《意态千 古——任伯年人物画艺术再认识》、王照宇《〈富春山居图〉与无锡(1570-1651)——〈富春山居图〉无锡流传补缀》、蒋英《皮埃尔·维涅尔水彩画在上海——以哈定水彩画师承为观察中心》、陆传福《何良俊〈四友斋丛说〉 书学思想研究》。本场的主持人为中国美术学院周立,评议人为中国美术学院艺 术人文学院教授孔令伟。

       哈定《这里阳光灿烂》

       评议人孔令伟表示,钱玲对任伯年人物画的新面貌作了精确表述,不论是墨笔、 墨骨不同趣味的选取、对西画光影元素的借鉴,对人物复杂神情的捕捉描绘,诠释了任伯年时代身份的复杂性,他是最后一位传统文人画大师,亦或是第一位现代艺术家,引人深思。回看任伯年的艺术尝试也同样为今天现代人物画家对中西写意融合和改造提供宝贵的实践经验。王照宇是解决问题的高手,环环相扣,抽丝剥茧般对《富春山居图》的无锡流传史作了精彩考证,填补了明代鉴藏史缺失 的内容。江南的家族文化与中国书画是命运共生体,揭示了中国鉴藏史与地域文化之间紧密的动态关系。蒋英谈到了皮埃尔·维涅尔水彩画在早期中国画教学中的引进,揭示了中国人学习西方艺术的真实语境,对哈定“学于西,融于中、自立面目”复杂艺术面貌的刨析,表明画家艺术实践选取的多元性,所谓“师古师其心”,非单师古人面貌而已。陆传福对何良俊“古意”、“书学正脉”、“宋元无 一好石刻”等思想的解析,反映了帖学书学思想在明代的一脉相承,“王右军” 书脉的正统典范性与西方瓦萨里确立古典标准而谈艺术史兴衰的内在理论逻辑表述模型暗合,值得进一步考察。以上四位嘉宾发言精彩纷呈,受益匪浅。

       专题演讲六 主要聚焦于由书画作品而呈现出的不同时期松江地区文人雅集、交游唱和的情况。本场的发言人及题目分别为:梁颖《硕果亭里的三次雅集》、陆蓓容《知识、理论与实践:南北宗论再考察》、杨可涵《倪瓒避地云间始末及交游考略》、王琛《〈东园隐居十三咏〉卷上款人及题咏者考证——兼论元末松江地区文人之间的交游唱和之风》。本场主持人为中国美术学院张四维,评议人为中国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教授杨振宇。评议人杨振宇认为,梁颖特别注意到并指出了二十世纪的硕果亭雅集与传统意义上的雅集之间在概念上的重大区别。而雅集中的人员、活动所显示出的交往圈、艺术观念、传播方式的变化,最终导致了美术史叙事方式的改变。陆蓓容以观念史的方法,关注到在南北宗论的共相之下每一个艺术家接受到的殊相不能一以论之,为南北宗论研究提供了别开生面的新思路。杨可涵以“避地”而非“隐居”来描述倪瓒的云间生活,展示出从元末历史背景出发的独特视角。王琛对于《东园隐居十三咏》的文献梳理,则为我们带来对于隐居概念的新启发。

       中国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教授吴敢为此次研讨会作了总结发言。吴敢表示,此次研讨会的举办正值五四青年节,受邀演讲嘉宾也以青年学者为主,正与五四精神的文化内涵相契合。所谓“南面教资”、“北面师资”,所谓的师生就是不断互相学习的生命共同体,希望在未来通过更多类似研讨会的举办,为我们 的国家培养出更多的治学之才、可用之才。

       (注:以上内容摘选自由张圆远、于昕卉依据实际报告顺序整理的中国美术学院“万年长春——海上千年书画国际学术研讨会”研讨提要。)

       附:万年长春——海上千年书画国际学术研讨会 内容摘要

       专题演讲I

       1、任文岭 / 以意为之,自成经典——董其昌小楷《乐毅论》卷考论

       广东省博物馆藏董其昌小楷《乐毅论》卷是学界公认董氏中晚年时期楷书经典之作,历来为学人所称道。如张珩在《木雁斋书画鉴定笔记》中曾言“此卷是思翁书中绝精者”,凡此种种,还有许多,或阐述《乐毅论》卷艺术风格,或点评其重要价值和意义,都从不同的角度对董其昌这一小楷名作给予了极高评价。本文拟从作品现状、鉴藏流传之经过、书学价值对此卷进行介绍与探讨。

       2、施錡 / 再论杨维祯《行书真镜庵募缘疏卷》

       本文从成书年代,书风特色,文体情况和鉴藏历程四个方面,系统地研究了上博杨维祯《行书真镜庵募缘疏卷》的相关问题。认为《募缘疏》有奇古之风,兼容多种书体和笔法,是体现杨维祯晚年书风的上品佳作,具体的书写年代基本可确定为1368年。此外《募缘疏》在文体方面,采用了宋代以来专为募缘所作之疏体,颇有复古之用心,与带有募缘性质的山门疏并不一致。在鉴藏史方面,前期由陆深和黄氏家族收藏,晚期曾由傅增湘过手,并在他的嘱托下,延请王乃徵和郭则沄题跋,于1937年征集到上海市博物馆。该《募缘疏》是体现杨维祯在沪上文化活动的珍贵书法作品。

       元末明初 杨维桢《行书真境庵募缘疏卷》上海博物馆藏

       元末明初 杨维桢《行书真境庵募缘疏卷》局部

       3、杨少青 / 沈辽《行书动止帖页》考辨

       沈辽,字睿达,号云巢,北宋钱塘人,其书法曾享时誉。《咸淳临安志》载其“尤工翰墨,王安石、曾布皆学其笔法,安石得其清劲,布得其真楷。”(宋)晁说之《跋沈睿达写桃源图》“治平熙宁间,睿达书名自浙江振京师,谁知有东坡书哉!又十五余年后,称黄鲁直书。”更言其书名早于苏轼和黄庭坚。

       北宋 沈辽《行书动止帖》 上海博物馆藏

       《行书动止帖》为沈辽存世三件墨迹之一,现存上海博物馆,帖页单幅。该帖先后在《张珩文集—木雁斋书画鉴赏笔记》《徐邦达集—古书画过眼要录》《中国法书全集》《上海博物馆所藏法书集》《中国古代书画图录》《万年长春——上海历代书画艺术特集》中有所记录,相关记录下文中俱有引用,现不赘述。本文将根据新发现材料就该帖相关问题进行考辨补正。

       一、沈辽《行书动止帖》是否不见于古代著录?

       二、沈辽《行书动止帖》是否从《宋贤书翰册》中拆出?

       三、沈辽《行书动止帖》上“审定真迹”印考辨;

       四、沈辽《行书动止帖》上“浦江旌表孝义郑氏”是否为郑济的个人收藏印章?

       五、沈辽《行书动止帖》“五”字编号考辨;

       六、沈辽行书《动止帖》所历装潢形式还有哪些?

       七、沈辽《行书动止帖》的递藏信息考辨;

       八、古代著录中其他沈辽作品的著录考辨。

       4、梅雨恬 / 品鉴追踪:吴湖帆对戴熙作品的寓目与家藏

       本文梳理了吴湖帆寓目和家藏的戴熙作品和相关鉴藏经历,通过吴湖帆的著录和品评文字,一方面可以了解戴熙作品在民国时期的流传情况,另一方面沿着吴氏画家眼光理解戴熙作品的风格特质,在赝鼎从生的情境中还原戴熙风格的原本面貌。

       5、金一格 / 杜琼《南村别墅图》册相关问题研究

       本文先后从递藏、印鉴及作品本身笔墨着眼,对上海博物馆藏杜琼《南村别墅图》册及相关画作等问题作一系列探讨。通过册页中所钤印文的考据,将《南村别墅图》十开图页的绘制时间,大致划定在正统二年(1437)至正统四年(1439)。并将《南村别墅图》册与纪年相近的《临王蒙太白山图》卷作对比,证实《临王蒙太白山图》卷系明中后期伪作,也确立了《南村别墅图》册于杜琼绘画研究中的标准件作用。

       专题演讲II

       6、邵彦 / 棱镜下的收藏家——另只眼看吴湖帆

       通过剖析吴湖帆对《梅花双鹊图》《国香图》《睡猿图》三件作品的态度,以“棱镜计划”作比,揭示出其“收藏家”身份之外的复杂一面。(包括三个例子中所涉及的收藏家、吴湖帆的收藏同道们以及其生活环境)。

       吴湖帆

       7、盛洁 / 元末画家马琬书画艺术浅说

       马琬,字文璧,号鲁钝生,为元代末年留寓松江的文人画家。本文通过分析《春水楼船图》等存世真迹,认为马琬的笔墨宗法黄公望,但略失之于繁琐;同时其作品存在相似图式,或可说明其作画的程式化倾向。《松壑观泉图》等传为马琬的作品则在水平及风格方面与上述真迹相抵牾,值得进一步推敲。马琬的书法真迹主要为画作款识和为知友所作的题跋,具有书风浑朴、结体多近方、捺笔和横画收笔较重的特点;见于前人作品卷后的马琬题跋几乎皆为伪作,其原因或许与明清之时伪造古画并在其后添上元末诸家题跋这一作伪风气有关。

       8、徐莺 / 虚斋收藏与民国上海的书画活动

       晚清民国时期“展览会”观念深入人心,继而在美术领域成为影响传统收藏方式的一个重要原因。摄影技术的传入,珂罗版图片的影印,是将传统收藏推向公共的另一个原因。本文通过分析虚斋(庞元济)寓沪期间书画收藏情况,呈现书画收藏从传统的“秘不示人”走向“公共展览”的历史,以此展现民国时期沪上兴盛的国际化书画市场以及具有现代性特征的收藏方式。

       9、孙田 / 无益的清课:孙克弘玩石、画石、蓄石综考

       孙克弘(1533-1611),字允执,号雪居,华亭(今上海松江)人。以父荫入仕,官至汉阳知府。工书能诗善画,素为美术史研究所重。《画禅室随笔》卷二“题孙汉阳画石卷”屡见引用。孙氏访石、玩石、题石、蓄石、画石,于画卷、题刻、遗石、郡人著作等俱可得见。本文以孙克弘所绘《销闲清课图》(台北故宫藏)、《云林石谱图卷》(上海博物馆藏)、《七石图卷》(北京故宫藏)为中心,分三个部分讨论孙氏石缘石画与退居生活。

       第一部分以“灌花、山游之间”为题,《销闲清课图》所录“林下清课二十条”乍看无涉石事,实寓“灌花”“山游”两条之间。第二部分“研山、书籍内外”即聚焦此卷,详析各品研山拳石的出典与想象,并诸段题识的文献价值。第三部分“梦石、蓄石云烟”意在讨论孙克弘的交游与藏石。

       专题演讲III

       10、陈波 / 钱选《秋江待渡图》元人题跋发覆——元末海运、庆元倪氏与元季浙东士人的用舍行藏

       北京故宫博物院所藏藏钱选《秋江待渡图》,款署“吴兴钱选舜举画并题。”钤印“舜举印章”(白文)、“舜举”(朱文)、“钱选之印”(白文)。 引首乾隆御题“秋江待渡”四大字,钤“御书”(朱文)印,本幅有乾隆行书自题五言律诗一首,后纸有陈恭、胡惟仁、朱庸、胡敦等17家题记或题诗。曾经《式古堂书画汇考》、《大观录》、《江村销夏录》、《江村书画目》、《墨缘汇观》、《石渠宝笈续编·养心殿》等著录。引首、画心、前后隔水、尾纸有高士奇、安岐、清内府等鉴藏印近80方。截至目前,关于该图的研究,以美术鉴赏主题居多,对于该画多达17家的题记或题诗的历史分析,尚付阙如。如不能对此加以透彻解读,该画经历元明清三代之递藏,历代题诗所见时代意蕴之演变,都难为今人所理解。

       元 钱选《秋江待渡图》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11、蒋方亭 (中国香港)/ 彭泽风烟入晋陶——元末明初吴淞及周边地区诗书画合璧式居所图初探

       元至正(1341—1368)末至明洪武(1368—1399)初,一类为有身份的隐居者绘制的诗书画合璧式居所图,在吴淞及其周边地区较为集中的出现。仅从传世画作来看,即有:至正十五年(1355),张渥、赵雍为松江隐士杨谦绘制的《竹西草堂图》卷(辽宁省博物馆),此卷前有篆书引首“竹西”二字,画心后拖尾有杨维桢所撰“竹西草堂记”及张雨、邵衷、马琬、赵萧、钱惟善、陶宗仪等元末明初名家题诗;至正二十年(1360)正月,姚廷美为青浦杜敏所作《有馀閒图》卷(美国克利夫兰艺术博物馆藏),前有章弼篆书引首“有馀閒”三字,画心后拖尾有杨维桢所撰“有馀閒说”以及其他 21 位同时人所题诗词;至正二十四年(1364),朱德润为友人周驰所绘《秀野轩图》卷(故宫博物院藏),前有引首“秀野轩”三字,画心后拖尾有画家自题“秀野轩记”及同时徐贲等人题跋多则;洪武三年前后(约1370年),延陵(今江苏常州)吴致中为族人吴彦能所绘《閒止斋图》卷(故宫博物院藏),卷前有同郡孙杰篆书题“閒止斋”三字引首,画心后有白云居士唐仲题“閒止斋记”及诸多同时期名士围绕“閒止”主题的题诗唱和。此外,丹徒(今江苏镇江)庄麟的传世孤本《翠雨轩图》卷(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元人集锦卷),亦被认为作于14世纪中期,所绘内容为僧人持敬的居所,此作虽于清代与其他七件元人画作裱为合卷,仅画心传世,但据本幅章草款识,仍可知同时有“诸名公为诗文题卷”。而至正十八年(1358)枫泾(今上海金山)画家张观所绘《疏林茅屋图》卷(故宫博物院藏,元五家合绘之一),题材与构图亦与上述作品颇为相近。

       处在山水画由“李郭派”向“董巨派”转向的大背景下,这类作品于题材内容、笔墨技法以至装帧形式上呈现出来的相似性,值得留意。而不同作品中所见复杂的人物交集以及它们对明代前中期书斋、园林等绘画题材以至吴门画派的影响,更引人深思。本研究即试图透过对这类作品的细致观察,考察这些画作及相关人物在文人画发展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

       12、沙彪 / 《行书致朱察卿札页》小考——兼论文徵明与朱察卿的交往

       文徵明致朱察卿书札,存世所见还有 1552 年“仲冬十九日”札,1554 年“二月十又八日”“三月廿又三日”“七月廿三日”三札以及“四月十日”的《行书寿梅集序》,1558 年“三月八日”札等。上海博物馆藏《行书致朱察卿札页》在著录中被推断为文徵明嘉靖癸巳年(1533)作,时年六十四岁。根据其他五札书信所涉行实,并结合嘉靖年间江浙地区倭患情况,朱察卿弃举攻文时间、至亲丧葬情况,文徵明晚岁身体病冗情况等因素进行考辩,推断此札为文徵明“嘉靖丁巳年(1557)五月十三日”书的可能性更大,且二人正式交往时间应在1551-1552 年间。文、朱二人在“诗书画品”、“金石刊刻”等活动中,秉承祖训,彰显风骨,以振门楣,这也是明季吴、松地区文人雅士交往中的另一种缩影。

       13、迪米 KOTSIFAKOS DIMITRI ALAIN(比利时)/ 金铉和他的渔父图

       金铉,字文鼎,号尚素,松江人,善山水,工章草,其图画“大得元人笔意”“风致不减仲圭”。明人金铉是较为被忽略的一个大师,他在书画史上的影响其实非常深远,也是松江、吴门画派的一个重要前辈。他的《渔乐图卷》、《渔舟唱晚图》皆画有渔父,而《渔乐图卷》和吴镇的《渔父图卷》(上海博物馆藏)、《渔父图卷》(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渔父图卷》(美国弗里尔美术馆藏)颇有渊源。金铉所藏《胜国十二名家册》和现今元人名下的《集古名绘册》也有所联系。金铉临仿的吴镇影响了沈周等人,足以见得这位松江前辈的重要影响。

       元 吴镇《渔夫图卷》上海博物馆藏

       专题演讲IV

       14、苏坤 / 董宜阳与曲水园——文嘉《曲水园图卷》研究之一

       上海博物馆藏《曲水园图卷》是一幅典型的吴门画派风格的作品。题识明确画者文嘉,吴门领袖文征明次子;上款人董宜阳,出身上海望族董氏,是书画巨匠董其昌的族叔伯;画题“曲水园”,在黄浦之上。在明代中期文人画家的地域互动、吴门的园林绘画图式等方面颇可研究。本文即从上款人出发,以史籍为库,勾陈索引,介绍董宜阳其人其家,兼及董宜阳与董其昌的关系,梳理其交游年谱,兼及与文征明、文嘉父子和莫如忠、莫是龙父子的关系,呈现出董宜阳立体丰富的形象,并丰富明中期文人画家地域互动的个案研究,以抛砖引玉,并为后续图像研究提供基础。

       上博展览现场 明 文嘉 曲水园图卷(局部)

       15、陆一中 / 张弼《铁汉楼帖》窥管

       《铁汉楼帖》十卷刊成于明崇祯五年(1632年),是一部收录明代松江书法家张弼书作的私家丛帖。此帖曾为光绪《重修华亭县志》记载,容庚先生《丛帖目》著录其篇目并附解题。与大多数的古代刻帖不同的是,《铁汉楼帖》的雕板自晚明以来一直保存于松江张氏。1959年,张弼的十五世后人张则衡等将世代什袭的枣木雕版捐献给上海松江博物馆。这套雕板共四十二块,虽非完帙,但仍不啻为古代刻帖木雕板的罕见实物。

       本来,由于雕板的长期存世,拓本的制作传播当非难事。但奇怪的是,在清代二百余年的金石文献中几乎无人提起此刻。至近世,仅容庚先生目击并记录了一部十卷本的《铁汉楼帖》,而此拓后来也不知去向。以笔者今日之所见,《铁汉楼帖》足拓不见于图书馆之收藏,也匿迹于古籍版本及艺术品市场。其拓本罕觏的情况使我颇感意外,而仅存的四十二片雕板似乎成为了解《铁汉楼帖》的仅有实物。

       2007年,文物出版社出版了《松江博物馆藏〈铁汉楼帖〉》图录,此书影印了张氏捐赠的四十二块雕板图像,并对其作了编号。但由于帖板毁佚太多,其编次多有舛误。2021年秋,笔者赴松江博物馆调阅了《铁汉楼帖》雕板原件,并同时获观两件相关文物。一为张弼裔孙张则衡整理的《明张东海公铁汉楼碑帖》拓本。此拓是张氏以文体为别重为编次的旧拓,今存二至第六卷。它也是笔者所知、目今存录内容最多的《铁汉楼帖》残拓,然其内容仅较雕板略有增益。其二为张则衡所辑录的《铁汉楼诗文录》钞本一卷,此即前项拓本的释文。本文将利用上述材料,参照今存的两种张氏别集——明正德十三年张弘至辑《张东海先生集》及清康熙三十三年张世绶所辑《张东海先生全集》中的提示,试探究关于此刻的一些鲜为人知的情况,并尝试解释此刻自清代以来拓本杳然的原委。

       16、曹蓉 / 传统记忆:明代的山水画稿与山水画知识

       明初以来的山水画教学,画稿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画家依托画稿,传授与传统有关的画法、画诀、画论,传递绘制山水画的“语言”。其中,最具实用性的画法,经过类型化、程式化、秩序化的历程,于晚明时期形成一定规范的绘画“知识”,直接作用于绘画实践;又因自身局限,引起不同人群中习画者的分流。在历时性传习关系中,其他类型的画稿诸如粉本、缩本等,也被用作临习对象而起教学作用,因此同样成为绘画语言流通的载体,参与绘画史的生成。

       17、白亦辰 / 吴湖帆藏《李靖碑》研究

       上海博物馆藏吴湖帆“四欧堂本”及故宫博物院藏朱翼盦“欧斋本”皆爲《李靖碑》明前拓本,二者版本前人虽有论断,然莫衷一是。本文依據新出土王知敬书《杜楚客墓志铭》、明拓《李靖碑》,對“四欧堂本”及“欧斋本”進行對勘,得出了“欧斋本”描改失真且晚于“四欧堂本”的结论。吴湖帆鉴藏金石丰富,尤重昭陵碑石,“四欧堂本”《李靖碑》即是 其中佳品,不仅版本价值颇高,同时也是研究王知敬书法艺术的重要實物参照。

       18、朱行润 / 赵孟頫《行书止斋记》中的“止斋”身份考

       上海博物馆藏有元代赵孟頫(1254-1321年)在至大元年(1308)所书《止斋记》墨迹手卷。此卷作品纵47.1厘米,横455.1厘米,每行写9到10字,字大寸许,行笔端雅秀劲,严整疏朗,布置匀停,与大德时期(1297-1307年)宽博圆媚的书风已有不同,是研究赵孟頫书风变化的重要作品。惟文首突兀,通篇未交代“止斋”为何人,仅能知此文乃东平段从周为其撰,赵孟頫为其书。文献未能直接得知“止斋”姓名,段从周是“止斋”的幕僚,因此考出段从周的宦途生涯确定他担任此三品官员幕僚的时间,也就能确定幕主“止斋”的身份。

       专题演讲V

       19、钱玲 / 意态千古——任伯年人物画艺术再认识

       以“海上巨擘”任伯年和他所处的时代为切入点,通过其与胡公寿、吴昌硕等沪上画家群体的密切交往,探究了任伯年绘画艺术养成的多重土壤,从题材、技法、立意、风格等多个方面,重新对任伯年人物画艺术成就进行审视与评价。

       20、王照宇 / 《富春山居图》与无锡(1570-1651)——《富春山居图》无锡流传补缀

       元代大画家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流传过程复杂离奇,前后递藏者多达十九位,其中涉及到无锡地区的望族就有四家。画卷前隔水处董其昌作于丙申(1596)年题跋中提到的“友人华中翰”;文彭隆庆庚午(1570)年题跋中提及的“谈思重”;文彭跋文后的“安绍芳印”朱文方印与“懋卿父”朱文方印两方无锡安氏藏印;以及大家所熟知的吴正志四人。华中翰、谈思重及安绍芳皆无锡人,因宜兴归无锡管辖,故亦将吴正志视作无锡人。《剩山图》在清末民初曾经江阴陈式金家族收藏,后被吴湖帆收得,最终入藏浙江省博物馆。江阴陈氏史料阙如,暂不展开论述。由是可见,《富春山居图》在无锡曾有过一段复杂的流传过程,其时间段当在1570—1651年间。如果安绍芳与周台幕的史料亦可厘清,那么《富春山居图》在无锡流传的时间可能还会更久,行文就上述四人行状和他们与《富春山居图》的一些关系进行考证。

       21、蒋英 / 皮埃尔·维涅尔水彩画在上海——以哈定水彩画师承为观察中心

       法国巴比松画派名家皮埃尔·维涅尔的水彩画是海派水彩画的主要源头之一,对海派水彩画的形成与发展意义重大,但目前学界对此尚未有深入的研究。本文将以哈定的水彩画师承为观察中心,追溯土山湾画馆水彩教学的海外源头,梳理法国水彩画不同时期在中国的传承与发展脉络。厘清海派水彩源与流的同时。揭示法国水彩画在中国的本土化路径,总结中国画家学习西画的成功经验。

       皮埃尔·维涅尔《那不勒斯古桥与钟楼》

       哈定《城隍庙九曲桥》

       22、陆传福 / 何良俊《四友斋丛说》书学思想研究

       何良俊(1506-1573),字元朗,号柘湖,华亭(今上海市松江)人。嘉靖中以岁贡生八国学,特授南京翰林院孔目,弃官归家后,适值偻寇侵扰,移居苏州,与张之象、文徵明诸人交往。他博学多闻,雅好书画,著有《柘湖集》、《何氏语林》、《四友斋丛说》等他家藏既富,又深加探究,故于书画颇有精鉴,据他自己所说,他对书画的评论得力于文徵明者为多。其《四友斋丛说》中有论书一卷,可见其书学观点。其中特别推崇“晋法”,认为后世那些成功的书家,很多是“晋法稍变矣。”

       专题演讲VI

       23、梁颖 / 硕果亭里的三次雅集

       硕果亭,是民国李宣龚的斋号之一。李宣龚(1876—1952),字拔可,号观槿、墨巢,福建闵县人。清光绪二十年举人,官至江苏候补知府,宣统元年引疾辞官,民国后供职上海商务印书馆。李为近代著名诗人、词人之一,有《硕果亭诗》二卷、《硕果亭诗续》四卷、《墨巢词》一卷、《墨巢词续》一卷、硕果亭文剩》一卷传世。李为商务元老,也是海上文坛耆宿之一,地位崇高,交游广阔,其所办雅集为海上文坛艺林一时盛事。今保存在上海图书馆的三部册页,是硕果亭三次雅集的记录。

       24、陆蓓容 / 知识、理论与实践:南北宗论再考察

       理论之诞生,常引起某一领域的范式转移,南北宗论即是如此。然而,转移成功之前,知识世界中蕴含着多重可能性;转移完成之后,此前的流行知识并不会立即消亡,其中部分经实践者努力整合,向新范式靠拢,另一部分可能成为不自觉的潜流,继续为实践活动提供沉默的支持。宣称受理论影响的艺术家,其实践活动往往受惠且受制于知识。它既可能促进理论与实践间的沟通,也会导致名与实之间的背离。南北宗论形成前后一百年间的相关例证,可供讨论三者的机动关系及绘画史研究可能的方向。

       25、杨可涵 / 倪瓒避地云间始末及交游考略

       自至正十四年(1354)避兵笠泽起,至明洪武七年(1374)秋止,倪瓒棲迹于太湖三泖间,水云乡里,行迹遍及江阴、宜兴、常州、吴江、湖州、松江一带,如是者历二十年。尽管漂泊流离的避地岁月是寂寥的,却对倪瓒一生的书画实践与交游有着深远的影响。本文藉由倪瓒在舟行松泖时所作的书画和诗文,回溯倪瓒晚年避地松江之始末,具体呈现他在扁舟行旅中的生活方式和交游情境。且元末的松江是文人云集的中心地域,曹知白、杨维祯、张经、王逢、陶宗仪、顾禄等皆寓居此地。通过考证倪瓒与他们的关联,得以增补其在松江的行迹,亦能更深入地探索元末松江地域的文人画史。

       26、顾村言 / 钱瘦铁先生的笔墨畅神与江南文人画渊源

       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上海中国画院、浙江美术馆近年来先后举办了近现代知名书画家、篆刻家钱瘦铁先生(1897—1967)的专题特展,这三大展览中,笔者曾参与部分展览的筹备。这一系列展览也使得过去相对冷落的钱瘦铁成为书画界的热点话题。从展览引发的反响可以看出,真正的艺术从来是不会孤寂的,也从来是不会被埋没的。读钱瘦铁先生,让人畅神,可以见出笔间的生命状态。理解钱瘦铁先生的“畅神”,就得理解中国文人画的追求与渊源?以及何谓笔墨,何谓真正的中国画?中国画的核心意义到底是什么。

       相比较山水画作,钱瘦铁先生的花鸟写意画作中个人最喜爱的,一是雄鹰,一是梅花,一是松树,因这几种题材皆见出钱瘦铁心性也,画中见人。其画梅倾心于孤冷清逸的梅花,直承缶翁以篆籀之笔作画,元气淋漓,又辅以清淡之韵,高古与秀逸相辅相成,点花则满纸淋漓,读之幽香满纸,风骨毕现。

       钱瘦铁画作《此君偏许傲清寒》

       钱瘦铁先生金石笔墨间触手可及的是一个真实自由、郁勃纵横的灵魂。他的作品,如同他笔下铁画银钩与浑厚朴质一般的线条,内在是风骨,是“以画为寄”,则有乱世中延续明末以来重振民族精神的追求,事实上,石涛在晚清到民国时期的被重新发现与推崇,正有着对民族精神重铸的要求。其画其作见证着艺术之真与人格之真,一切皆从己出,气贯势发,笔底、刀下淬满激情,可谓解衣磅礴,“是真画者也”。故读看钱瘦铁的艺术或不能“以画论画”,“以书论书”或“以印论印”,如同他笔下铁画银钩与浑厚朴质一般的线条。

       放之近现代中国写意文人画史中,钱瘦铁先生既是一个巨大的存在,在以往也确实是被低估的。

       27、王琛 / 《东园隐居十三咏》卷上款人及题咏者考证——兼论元末松江地区文人之间的交游唱和之风

       本文对北京故宫博物院藏《东园隐居十三咏》卷的上款人和十二位题咏者的身份生平等问题作出考证。通过文献梳理,本文认为《东园隐居十三咏》卷的上款人名陆蒙,字景周,号东园散人,为元末松江隐士,与杨维桢、陆居仁及马琬等诸多松江文人交游,家有东园,内有十三处胜景;北京故宫藏《草书赠景周文残卷》乃陆居仁为陆蒙而作,且定名为《草书友闻录序文残卷》更佳;此卷曹绍、马琬、吴毅、陶宗仪、谢复、倪枢、邵焕、谢俊、冯以默、郭亨、钱惟善、卫毅等题咏者多为松江文人,是杨维桢的朋辈弟子。元末松江地区文人诗书画雅会活动丰富,《东园隐居十三咏》卷即为珍贵的实物见证。